首页 > 资讯 >  >  > 正文

暴雨天气会带来什么健康风险?建议掌握这些急救知识!

2023-09-08 16:09:43 来源:南方+

受台风“海葵”残余环流、西南季风与偏东气流影响,广东多地进入暴雨天气。据省气象台消息,“海葵”残余环流还将在广东上空维持大约36小时,强降雨持续,今明两天珠三角、粤西地区仍要继续做好防御。

暴雨天气会带来哪些健康隐患?应掌握哪些急救知识?南方+记者采访了多位急诊专家解答。


(资料图片)

注意饮用水安全

一天内肠胃炎不好转要就医

广东省三防办、应急管理厅、气象局提醒,在强降雨过程持续影响下,我省发生中小河流洪水、山洪、地质灾害和城乡内涝风险极高。9月8日凌晨,广东省防总已将防汛Ⅳ级应急响应提升至Ⅱ级。

“强降雨会导致地下水暴涨,从而污染到我们的清洁水源,使细菌、病毒、寄生虫等大量传播。”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主治医生赖峰表示,从以往临床接诊情况看,暴雨天气往往会导致肠胃炎高发。

此前,广东省疾控中心也公开科普提醒称,暴雨洪涝灾害过后,水极易被动物尸体、厕所粪便、生活垃圾等污染,增加介水传染病如诺如病毒感染、轮状病毒感染、霍乱和甲肝等疾病的传播风险。

“在极端暴雨天气中,乃至降雨停止后,都要切记不要喝生水,也不建议直接喝净水器过滤后的生水。”赖峰提醒,饮用干净卫生的水源是避免发生胃肠道感染的关键,建议优先选用瓶装水,或者把水煮沸之后再喝。

肠胃炎发生后,以腹痛、腹泻、呕吐等症状多见。由于暴雨天气容易传播多种病菌,有时患者会出现严重的肠胃炎发病情况,甚至危及生命。

对此赖峰强调,近期发生肠胃炎、在家自行服药处理后,如果一天内症状都没有好转,一定要及时就医治疗。特别是出现了意识模糊、血压不稳定的患者,以及基础病较多的老年人,要尤为注意。

此外,广东疾控提醒,发生暴雨洪水期间,被冲走的饮料瓶如遭到撞击或浸泡,瓶身可能会变形,外界微生物很容易进入瓶中。而雨水或洪水当中有诸如粪便、泥沙、各类细菌病毒等混合体,因此饮料瓶被冲走后,就算捡回来了也建议不要继续饮用,否则可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。

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顾海峪表示,暴雨天气还容易诱发浸渍性皮炎、皮肤湿疹和手足癣等皮肤病。在外蹚水或者皮肤被雨水打湿后,回到室内第一时间要用干净的清水或纯净水进行冲洗,特别是皮肤有伤口的人或有足癣的患者更应警惕。如果皮肤出现红肿、发亮或温度升高,要及时到医院急诊科进行二次清洗,以免出现细菌感染。

警惕心血管疾病风险

建议掌握急救知识

台风登陆前后会影响大气气压和人体供氧,可引起胸闷、憋气、心慌、乏力等症状。顾海峪表示,台风天前后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期,心脑血管患者和老年人要更加警惕。

赖峰也提醒,雷雨、暴雨天气发生时,室温会骤降,在温度变化的过程当中,许多老人家,尤其是本身有肺部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,更容易诱发心梗等高危症状。

专家建议,台风天前后及暴雨期间,大家要保障充足睡眠,保持情绪稳定。心脑血管患者不能随意增减药或停药,还要增加监测血压、心率的次数,若出现不适,及时到医院检查。

暴雨天气中,灾难和意外伤害随时可能发生。考虑到心血管疾病突发时的危急情况,以及强降雨导致的溺水风险增加,赖峰建议,市民朋友都应多多学习掌握相关急救知识,“明天9月9日正好是世界急救日,在此我们也想做一下急救知识的科普呼吁。”

对于公众来说,最应学习的急救知识为徒手心肺复苏。

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急诊医学部主任唐柚青指出,徒手心肺复苏可用于生活中突然倒地、意识丧失患者的抢救,及时有效地开展复苏术,能够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。

徒手心肺复苏术步骤如下:

1.评估现场环境安全,立即记录时间,尽快来到患者身旁,用双手用力拍打患者双肩,并对着患者双耳进行呼叫,观察患者有无意识。如果患者没有反应,我们要考虑患者意识丧失的可能,呼叫、拨打120寻求帮助。

2.迅速将患者平卧在地面,用手指触摸患者颈部动脉血管感受有无动脉搏动,双眼观察患者胸壁有无起伏,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呼吸和心跳。当我们确认患者没有自主呼吸和心跳后,就要进入第三步。

3.以患者双侧乳头连线与胸骨的交点作为按压点,双手相扣,将掌根放置于按压点,并且使自己肩、肘、腕关节与患者胸壁垂直,用身体的力量进行胸外心脏按压。整个按压过程中,背部和肘关节必须一直保持垂直,不能弯曲;而掌根也必须一直与按压点贴合紧密,不能移动或分开。按压频率以每分钟100-120次为准。按压的深度以5-6cm为宜。按压过程中,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变化。

作为非专业的目击人员,在现场急救中,可以不选择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,而仅采取单纯的胸外心脏按压,但是按压不能中断,应持续到有专业人员赶到现场并为患者进行急救为止。

唐柚青表示,近年来,意外或疾病导致的心脏骤停事件频频发生,社会公众对心肺复苏的认识也不断加深。一旦发生心脏骤停,生存率不足1%,急救的黄金时间只有240秒。第一目击者,能否在4分钟内实施有效急救,将决定病人的生与死。

记者 陈伊纯 厉思璇

通讯员 周颖怡 魏青

标签:

相关阅读
返回顶部